北京新东方副校长 谢强 和这位家长的面谈现场我回北京快七年了,以北京新东方副校长的工作角色面谈了千余组留学家庭,慢慢地,我产生一个想法。这批家长的问题,其实都已经被那些“过来人”家长用实际行动回答完了。我与其是那个对话者,不如是平台,让这两批家长直面彼此。在我们新东方,最适合当“过来人”的家长就是大老板俞敏洪了。俞老师女儿已经从美国藤校毕业,儿子正在美国前三十大学就读,两个孩子的中小学阶段分别在国外和国内接受了国际教育。所以我约俞老师聊了一个小时,把家长们感兴趣的问题抛给了他。 留学规划 我最早见俞老师女儿时,她是在美国读大学二年级,我们去她所在的大学短期学习两周。后来她回国工作,曾在我们部门教书锻炼,使用自己的英文名字教托福口语,但仍被眼尖的家长认出,说这个女老师怎么和俞敏洪长那么像。在批课培训环节,我发现她受俞老师影响很大,读书和旅行,是她和爸爸一样的标签,所以上课给学生口语举例时,她经常谈在世界各地旅行的故事,我逗她说,别人家孩子关在家里学习,不像你和你爸去过这么多地方,这样的例子一定要减少。当然我也发现,她在授课时的煽动性和讲段子的能力远不及俞老师,我说咱们新东方讲课是励志、幽默、激情,我说你能不能再激情一点,但她怎么讲都是从美国商学院出来的范儿,职业,庄重,有板有眼。我看到的他们父女,似乎是北大英文系和藤校商学院的对比,在姑娘身上,国外教育的痕迹是明显的。 俞老师儿子几年前在顺义的一所国际学校就读,人又瘦又高,酷爱打篮球,在标化学习和IB学科方面,我们帮儿子做过一些补习。给老板的儿子补习,我们有不小压力,所以我曾探过俞老师的底,看看他骨子里到底是海淀黄庄的狼,还是顺义后沙峪的佛。他当时给我的回答是尽力,不逼孩子,顺其自然,我们都松了口气。后来听老板说,儿子大二时凭自己的能力转专业成功,进入该校著名的商学院,和姐姐走上了相同的专业,而他为儿子高兴的时候,没忘了告诉儿子“这全是靠你自己的本事”,以资鼓励。 我问俞老师,两个孩子一路国际教育下来,您觉得有缺憾吗? 他说,“有,就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了解不够,中国人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,不在中国文化下浸泡足够,是感受不到的。我儿子是初中的时候回到国内学习的,有点融不进去,因为从小到大在国内的孩子,对于中国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,是如鱼得水的,我儿子完全搞不清楚的。这种东西在日后的职场发展也会表现出来。” 我说,那国际教育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呢?如果二选一的话,您仍然会选择国际教育吗? 俞老师说,“这个世界是互通的,仅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是不够的,最终我们要和世界融合在一起。国际教育不仅是懂得英文,它是一个有意无意的看问题的格局和眼光,只有在国际教育里面混过的人才能够明白。比如看到一件事,我们中国人的第一反应是感情上接受不接受,西方人是符合不符合规则。我的孩子比较守规矩,其实是受了国际教育的影响,因为国际教育强调遵守一整套思维规范。但他们身上也同时有创新和突破精神,因为西方大学的教育体系要求学生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突破能力,而不是循规蹈矩。不只是完成作业,不只是教科书和考试,它要求你反复阅读,大量写文字来表达观点,然后和同学产生各种各样的辩论。” 如果重新来一次,什么将是最好的规划? 俞老师说,“我会让孩子在国内读体制内的小学,小学读完,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的了解已经一辈子够用了。然后就可以走国际路线,高中可以出去,最晚本科出去。我有一些朋友的孩子就是在国内读完了初中出去的,有的已经在国内创业开了自己的公司,中文的写作水平和交流水平没有问题。读研究生,就已经不再是国际教育了,实际上是一种国际研究,因为读研究生也好博士也好,实际上是为了研究喜欢的那个专业。” 俞老师的这种说法与多数家长的规划是吻合的。我把这种规划叫“稳妥型”,就是小学和初中九年制义务教育在体制内,高中进国际部过渡一下,本科和研究生在国外读。这样就有了中国式根基,也有了国际化培养,日后可进可退。 这里还有一个“落点”的问题。孩子最终落在哪里,规划要和那个落点匹配。我和众多家庭面谈中感受到,落叶归根回国效力的比例,这两年明显增多。俞老师女儿在国外读完十几年的书现在回到了国内,儿子未来的大趋势也是回来,所以我也有疑问,既然孩子都那么国际化了,为什么一定要回来呢?国外读书后就留在国外不更顺吗? 俞老师说,“他们都更喜欢中国。他们从小寒假暑假都会回到国内,他们有中国的生活习惯,喜欢中国的饮食,另外呢,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机会也更多。跟父母离得近一点,家庭的氛围更加浓厚一点,也是一个原因。尽管他们其实不跟我住在一起,他们希望既要保持独立,又希望想要找父母的时候可以够得到。” 俞老师此话代表了很多留学家庭的现状,无论出于什么原因,他们的孩子最终要以回国为主要目标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留学本身是最好规划的,而留学准备道路上的规划和选择-这颗中国心的建设,倒变得更为重要了。 俞敏洪老师5月4日下午一点出场讲话专业选择 俞老师多次在文章中调侃自己数学不好,我也是数学不行,当初放弃自己心爱的历史决定去北外读英语,除了我妈逼迫,还因为北外从大一开始就没有数学课了。所以我和俞老师说,我们这种数学不好的人,只能去国外学文,有意义吗? 俞老师说,“现在学文,科学的测量手段用的已经非常多了。文科学习,是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能力。文科鼓励独立思考独立判断,这是一个人未来在从事职业以后不犯大错误、不走向极端的很重要的保障。文科生到国外去学习,是去学习文科研究的科学方法,学习理性思考问题的路径。另外从就业角度来说,在文科的这种思路方法中间成长起来的人,更容易有好的想法和好的布局,也许更加适合创业。” 我对俞老师说,家长谈到专业,多是与明确的就业相联系,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决定。除非大家在理工科愉快的达成一致,只要是非STEM专业,都会聚集矛盾,引发父母与孩子或者父母双方的争论。 俞老师说,“选专业应该是按照孩子自己的兴趣来选,原则上不应该考虑未来的工作到底好不好或能不能赚更多的钱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孩子愿意干什么,这是家长必须首先要尊重的。而且美国在本科阶段打的都是基础,并不是说他学的这个东西一辈子不变,还有一半的人找的工作跟他学的专业没啥关系。在大学学习的是一种基础能力,就是不管你学什么专业都要具备的东西。我女儿尽管学的是金融和投资,但她选的课有不少历史、哲学和政治学的,我儿子学商,选了不少世界历史和新闻学相关的课,这样东西都是偏向文科的,属于比较综合的能力培养。我对他们的要求就是你们喜欢什么,你们觉得好玩的,你们就去学。当然他们学商,跟我的背景有一定关系,因为他们觉得未来可能帮助我做生意。其实,我对他们没有这方面的要求。” 俞老师说到这儿的时候,我决定出来挑挑事。我说您爱人是个个性很强的天津人,在专业选择这个事上,她没有自己的看法吗,你们的想法一样吗? 俞老师马上说,“在家里,我的话语权比较大,我老婆最多提个建议,听还是不听不重要。” 好吧,我略带狐疑地记了记笔记。 俞老师说,“对孩子我基本放养,我主要关注他们是不是有一个比较好的人品,人格,比如是不是比较善良,然后才部分意义上关注到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。完全是按照他们自己愿意学的方式去学。请辅导老师这件事情我不强迫,他们自己觉得需要就请,觉得不需要那就不要。” 我对俞老师说,数学不太强的孩子,除了学人文商科,学艺术的也不少。对艺术专业,您怎么看? 俞老师说,“面向未来,人类的很多工作都会被自动化,或是被人工智能代替掉。人类在情感方面的进一步诉求会增加,对艺术的进一步诉求也会增加。设计、绘画、音乐都很好。我觉得还是根据孩子的兴趣。” 他说,“我女儿在小时候就特别喜欢钢琴,后来就是为了要上个好大学,就把钢琴这个兴趣先放下了,拼命地做各种学科学习。等到大学毕业了,她又发现自己对钢琴的这种执念。所以她在工作以后还要求我给她买一架钢琴,到现在为止,连续三年了,每天还能花4个小时练琴。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谋生能力,谋生能力如果跟兴趣爱好能结合的话,我觉得最好。现在我不担心孩子谋生,女儿的英文水平足够好,她可以当英语老师去教学生;再加上她的钢琴能力,她的钢琴现在教任何孩子也没有问题了。所以她已经有了两个谋生的技能!” 5月4日线上教育展外教分会场大学排名 我问,您很在乎大学排名吗? 俞老师说,“家长希望自己孩子去排名好的大学是可以理解的,但是别给孩子太大压力。我记得我女儿在高一还是高二的时候,我就只是随口说了一句,说耶鲁大学挺好的,结果我女儿就一个月没理我,后来我明白随便一说,给了她很大压力,她说万一我去不了怎么办呢?所以我觉得有目标的话,最好是创造环境让孩子自我生成,不是父母强加。如果没上成特别好的大学,排名往后错错,父母也要鼓励,孩子也不至于特别失望和失落。国外大学不像中国大学差距那么明显,从一本到二本三本,好像跳了三个台阶。国外的大学,就算是一个普通的州立大学,里面也有很好的导师和老师。我去过美国和世界很多大学,就感觉到每个大学好像都有挺庄严的学术氛围。我没有名校包袱,哪怕上个夏威夷大学也好,上一个社区大学我都觉得挺好,因为人有各自能力所产生的位置。” 俞老师谈到这个问题时,我感觉是过于豁达了。这时候我突然想起来一个学生和我说的,他说,留学圈层的很多家庭不是中国最顶级的家庭,他们希望通过留学来改变孩子命运,何况又是花了那么多钱,他们希望孩子去一个排名好点的学校,未来就业获得优势。所以我对老板说,如果一定要追求排名,您的建议是什么? 俞老师说,“那就要打出提前量,提前设计好孩子的发展路径,只要孩子自愿,愿意努力学习,并且能够给予充足的走向这个目标的时间,未来的结果就不会差。比如英语提早准备,那标准化考试的成绩就不会太差。” 俞老师补充到,“国外好大学的录取毕竟是有限的,我身边有一些朋友的孩子,他们在本科的时候上在美国一般的大学,但是本科毕业以后,有的去普林斯顿了,有的去斯坦福了。所以还存在第二次或更多次机会去冲击名校。” 关于这个话题,这两年家长的讨论也很多,本科这个第一学历非常重要,但是研究生的找补作用也不可低估,毕竟所有人都在本科一锤定音也不可能。所以家长着的这个急,恐怕是场持久战。我身边的几个学生,本科在美国前三十和前五十的,前段时间都收到了藤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;我外甥女,从美国排名五十开外的一个本科,考进了英国的牛津。 我问俞老师,您孩子一个藤校一个前三十,您有什么刻意培养的动作吗? 俞老师说,“虽不是刻意培养,但父母最重要的是为孩子做榜样。我本人就比较爱学习,只要他们在长大的过程中间跟我接触,就会发现爸爸是一个很勤奋努力的人,无论是工作上,还是学习上。他们从小长大能看到我一有时间就会看书,就写东西。” 关于这个,我有一个补充。九年前,我曾经有一段时间经常陪同俞老师参加各种活动。他在路途间歇,总是拿起一本书去读,一个细节是,他会把车上自己的座位放躺平一些,摘下眼镜,认真地看书。所以多年后我并不意外他女儿和我说在北京买了不少书,书架不够放了,就把书散放在钢琴腿周围。她给我分享了刚读完的书,Talent is overrated,是讲教育的,我把我在北京最喜欢的两家书店-万圣和库布里克-介绍给了她。 俞老师女儿喜欢读教育类书籍问完了对大学排名的看法,我想到另外一个大家关注的话题,就是国外中学和北京国际学校的对比。在初中以后,有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国内的国际部和国际学校,也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去国外读高中。俞老师的儿子经历了国外原汁原味的中学和国内的国际高中,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? 俞老师说,“差异还是挺大的,国外是一种悠闲的、自然的、不竞争的、老师和孩子嘻嘻哈哈的状态。北京这边即使是国际学校,大部分同学是中国人,对教育天然重视,同学竞争性强,也有一定派别意识。孩子回到中国,在学校发现自己不属于任何派系。你要不属于任何一派,就不跟你打交道了,你就被彻底孤立了。再加上国内孩子天天去补习,同学们有意无意地会攀比成绩。这一下我儿子傻掉了,儿子的成绩属于中等水平,他自己着急,他妈妈也着急,这一下就有压力了。” 不过说到这里,我默默地想,国外中学这么傻白甜的,还是别去了。去就去最顶级的。 留学国家 我对俞老师说,这两年,家长对留学目标国家分成三派,第一是北美,如美国、加拿大;第二是觉得美国不安全,认为英国枪支管理更好,两国关系稳定,所以去英国;第三是新加坡或中国的香港地区,离得近,在同一文化圈。您到世界各地都跑过,无论是参观还是旅游,您倾向于去哪个地方留学? 俞老师说,“确实英国要比美国更加安全和稳定一点,中英关系也不会像中美关系这么剑拔弩张,第二从社会的安全稳定性以及英国大学的传统来说,更加符合中国的那种认为进去了以后就可以安心读书的状态,但是美国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危险。我女儿在美国读书时,我从来没有担心过,所以说去美国以后人身不安全,可能有一点点被夸大。当然如果家长担心的话,就别去美国,英国的教育水平也不差,加拿大,澳大利亚好的大学的教育水平也不差。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近一些,孩子的适应起来会好一点,本身也都是英语教学,国际化氛围浓厚,他们大学的国际学生也不少。唯一的遗憾是这两个地方有点小,格局上会有影响。” 教育真的那么重要吗? 和俞敏洪老师聊天前,一位同行刚刚提起他的人生起伏。他说,俞老师今生是来渡劫的,本来生在普通的农村家庭,发展就诸多受限,高考还不成功,要考三回,在北大给同学打暖壶提水,大学毕业后在北大当老师搞培训离职,艰苦奋斗成就了新东方,但现在又遭遇双减。俞老师怎么那么多波折?所以我问俞老师,虽然大家都知道您的故事和您的大学是北大,可是您更精彩的人生似乎和北大也没太大关系,而现在社会上的很多成功人士更是与清北这样的名校没半毛钱联系,那么,教育,或者去哪里读书,真的那么重要吗? 俞老师很坚定地说,“教育太重要了,如果说小学和初中相对标准化一些,那么如果能进入一个特别好的、有思想、有人文情怀的高中,会给孩子们带来比较大的影响。但是最大的影响,是来自于大学。给孩子选择好的教育,就相当于把孩子种在了一片土壤,他在这个土壤中间吸收养分肥料,吸收阳光雨露,这是他一辈子生命成长和事业成长的基础。这片土壤他走到哪就会带到哪儿。如果你把他种在了一片非常肥沃的、不断提供养分的土壤,孩子一辈子都能够汲取营养。如果你不小心给他种到沙漠中间,他一辈子就会有很多缺失。一个好的工作或一份好的收入,只是教育一小部分而已。这一小部分不足以彰显教育的重要性。教育让他懂得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,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间不断地把这种优秀的东西传承下去,包括思想、格局、判断力、谋生能力等,从自己身上继续传到子女身上,所谓代代相传。比如曾国藩是个特别好的教育家,他对自己家族成员的人品道德等都有严格的要求。到今天为止,曾家还有很多厉害的人物在世界各地努力。但是我们也见到有些家族到最后妻离子散,后代没有出息。我们把孩子送到一个好大学,不光是为孩子奠定基础,也为这个孩子的孩子和这个家族的未来奠定基础。” 俞老师最后说,“一个人的成长主要来自于两个教育,一个是家庭教育,一个是大学教育。小学和中学教育是体系化的,在中国每个人得到的都差不多,但是家教肯定是不一样的,大学教育也是不一样的。我今天回过头来看要感激的,一个就是我的父母,第二个就是我北大的这批老师和同学。” 后续 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在这个问题上,我和老板虽是不同时代的人,但看法完全一样。今天早上的一组家庭面谈中,我鼓励一名正在高二、托福117分、但是对于申请越来越佛系的男生说,还是要努力冲击更好的本科,一是第一学历非常重要,二是你值得和最好的同学在一起读大学。他听进了我的建议,认真地说了声“好的”。 有时候我想,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,反智主义会时常抬头,有知识、有文化、有教养、有学历并不是每个阶段都为之高歌的东西。在激越的大时代下,父母一定要有定力。把最好的教育给孩子,永远是父母给子女最好的礼物。 俞敏洪老师是新东方创始人和董事长,企业的成败任人评说,但我认为,对于他女儿和儿子来说,他是个好爸爸。 2022年5月4日北京新东方线上国际教育展见 |